寝室,是老员工活、学习的重要场所;也是同学传播信息,交流思想,探讨问题、表现自我的地方;同时还是同学培养自我管理,自我教育,提高服务能力的课堂。同时,为了丰富员工寝室文化活动,营造一个整洁、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;加强公司寝室学风、寝风、建设,展现当代老员工风采,在院领导的亲切指导下以及各班师生以及员工会的全力配合下,9月20日,学院举办了寝室读书交流会,活动现已圆满结束,特向员工会、院领导作总结汇报。

在交流会上,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,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,畅谈和交流了对阅读《活着》《再别康桥》《岳阳楼记》《圆圈正义》等书的感悟和思考。有的谈了读书对观念形成所起的促进作用;有的介绍了阅读对生活的指导意义;有的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;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作为弘扬学习风气的一个重要载体,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,并从中吸取了养分,开拓了视野,提升了思想境界,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,促进了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。

本次活动深刻的体现和升华了活动宗旨,加强了寝室文化建设,提高了寝室的整体水平,营造了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。为同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,展现了公司学子的风采,并号召广老员工以实际行动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做个书香气的老员工。
《活着》、《再别康桥》、《岳阳楼记》、《圆圈正义》都是大家推荐的书籍,它们用朴素的语言,结合了人生、结合了社会,给了我们解答,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受益匪浅。

《活着》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,他的一生经历了世间沧桑和磨难。福贵的人生经历就像翻倒的五味瓶,酸甜苦辣,千滋百味;又像六月的天,风云突变,反复无常。福贵为了承担责任,他种五亩地,带领全家大炼钢铁,参加国军拉大炮的同时还要照顾全家,独自一人默默地面对生活的困窘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。但福贵依然坚强地活着,直至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。 这本书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,无论遭遇什么困难,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气,因为只要活着就要敢于担当责任,履行义务。活着是一种体验,无论承受痛苦,还是享受幸福。

《再别康桥》这本书体现了诗人的才情,诗人的多愁善感,它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,平素中夹着深蕴,浑然天成。在我们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、轻快。作者对剑桥大学爱,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,挥之不去,萦萦于心,此中真情,此中真意,皆用康河表达,比如,“那河畔的金柳,是夕阳中的新娘;波光里的艳影,在我的心头荡漾。”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,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。“自己”还情愿做水草。写到那里诗人心头“荡漾”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。“软泥 上的青荇,油油的在水底招摇。”诗人澎湃的感情,在此到达了高潮。你看,‘在康河的柔波里,我甘做一条水草!”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。 “那榆荫下的一潭,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。” 此处的那一潭水,不再仅仅是一潭水,而是诗人完美情怀的溶合物。

《岳阳楼记》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,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。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,通过作者对楼的描写和自己的思考,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。范仲淹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,将岳阳楼与人生相联系,以楼为媒介,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。文章中,范仲淹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楼的历史沧桑,从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。他通过描写楼的形态和历史,表达了对兴衰的感慨,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。范仲淹通过对楼的描写和自己的思考,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思考,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反思。这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,成为了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,令人叹为观止。通过阅读《岳阳楼记》,我深深被范仲淹的思想所感染,对于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散文,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启示和思考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
《圆圈正义》这本书拓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广度,罗翔老师通过将实际案例与道德、法律相结合的方式,坦诚而又尖锐的展示了法治社会下权力、正义、人性的碰撞,使我们不再迷信既有的完美定论,学会在复杂的问题中抽离出价值来进行协调,通过对正义的实践和追求,达到不断趋向“完满正义”的目标。没有人会因为画圆不够圆就想取消圆圈,完满的正义虽不可得,但正义必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。唯愿你我法律诸君有这样的勇气,不悲伤、不犹豫、不彷徨。今早雾霾蔽日,但是不要害怕,太阳依旧在云端。

此次活动通过开展的学、写、读的一系列活动,对陶冶情操、净化心灵和感悟人生,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。并且通过开展读书活动,使公司员工读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,学习态度、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极大提高。

此次活动在院领导的亲切指导下,在各寝室成员的积极配合下,本次寝室读书交流会圆满落下了帷幕,此活动充分展现当代学子的精神风貌,体现了公司同学尽职尽责,务实肯干的精神,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做得更好、更完美。最后希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的学院会更加美好!